基础化学实验(分析)

课程简介

       “基础化学实验(分析)”通过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确立准确的“量”概念,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是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的主要基础实验课,1.5学分,54学时,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课。教学内容包括验证性、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并融入了线上赌博app 教师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和反映现代科学研究发展新成果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标。近年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五个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的“五基”教学,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本课程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和“中山大学精品课程”,2013年获评“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实验”共1.5学分,54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表一  “分析化学实验”内容

序号

实验名称

序号

实验名称

1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9

BaCl2·2H2O中钡含量的测定(微波法)

2

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10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试验

3

混合碱中各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11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4

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12

设计实验:铜合金中铜、锌含量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5

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铝盐或合金等)

13

设计实验: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6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14

综合性实验:试样中硫酸根总含量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7

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15

综合性实验:试样中氯化物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8

钙制剂样品中钙含量的测定

16

综合性实验:未知弱酸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教学特色

        “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五个融合”,实践“五基”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实施了“合作小组实验”、“面向课题实验”和“面向问题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实验教材的编写,完善了教学团队规章制度。同时,优化了实验室管理,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多位教师获学院和学校教学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主持完成和参与了国家、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0多项,在“大学化学”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武汉大学版《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等教材8本。团队成员获省部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及个人奖励30余项。

image-20230608111628-1    image-20230608111635-2

image-20230608111649-3    image-20230608111656-4

image-20230608111702-5    image-20230608111708-6

image-20230608111714-7

image-20230608111929-8

image-20230608112324-12

image-20230608112652-17

image-20230608112734-18

image-20230608112827-19

image-20230608112052-9

image-20230608112139-10

image-20230608112211-11

 

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学组由的7位教师组成,均具有博士学位,所有教师不仅长期在一线主讲基础理论课,同时参与实验教学。

       每学年有510名研究生参与指导实验。每组学生人数为15-20名。

image-20230608111331-1

       肖小华:理学博士(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分析化学I”、“基础化学实验(分析)”、“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仪器分析)”和“综合化学实验”等课程,曾获2008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08年线上赌博app 授课竞赛一等奖;2008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等。主持和参与校级教学项目多项;在“大学化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了《综合化学实验》,及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等教材。主要从事色谱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及装置研制等研究。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Anal. Chem.、J. Chromatogr. 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

image-20230608111343-2

       邹小勇,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专业。曾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做访问学者(2000.3-2000.6)。主讲的课程有“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分析化学”、“现代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主持和参与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在“大学化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第二版)教材,参编了由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科研方向是生物电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Anal.Chem.、Chem. Commun.、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

image-20230608111357-3

       凌连生,理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应化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和分析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讲“分析化学II”、“基础化学实验(分析)”、“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主要从事DNA分析、动态光散射传感器、等温核酸放大技术和PC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制工作。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件。

image-20230608111413-4

       甘峰,理学博士(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专业。曾在美国Clarkson大学做Research Associate(2001.8 - 2003.3)。主讲课程有“分析化学I”、“分析化学II”,“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生)”。主持多项校级教学项目,获2020年广东省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主持的“分析化学I”课程,获中山大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独立编著《分析化学基础教程》,并获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分析化学》。在“大学化学”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原创性提出配位滴定通式并重新构建配位滴定法教学内容体系。科研方面涉及化学计量学等领域,在Chemom. Intell. Lab. Syst.,Sen. Actuat. B. Chem., Anal. Chem. 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

image-20230608111431-5

       祝方明,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01.12-2003.5)。主讲的课程有“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分析)”。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项。科研方向是烯烃可控配位聚合、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化及应用;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150多篇论文,参编专著3部、译著1部,获得48件中国发明专利,出席和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image-20230608111447-6

       张卓旻: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专业。主讲“分析化学I”、“Chemical Analysis (全英)”、“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2010年获线上赌博app 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主持和参与校级教学项目多项,在“大学化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色谱分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食品与药品分析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在包括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 Sensor. Actuator. B. Chem., J. Chromatogr. A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授权专利12件。

image-20230608111500-7

       瞿俊雄,环境科学博士(中山大学),高级讲师。学院信息技术主管,兼任学院网管,创建厚朴〖HOPE〗工作室,融合化学+IT,实践科学+艺术,擅长摄影,热爱自然,推行博雅教育。主讲“大学化学(三)”、“实验室安全与学术道德”,“化学多媒体软件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摄影科学与艺术”、“大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分析)”、“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10余门,承担教育部、省级、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20余项,获得各级奖励40余项;研发仪器预约管理系统、高校教务系统、高校院校CMS、博雅海量图片管理系统、HopeUI库、青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汽油燃烧残余物色谱谱图分析软件等,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