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生活,尽心处事——访化院97级徐剑校友
注1:校友姓名:徐剑
入校时间:1997年(硕士) 毕业时间:2003年(博士)
就读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工作单位: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稿件是否经过校友本人确认:是
校友简介:徐剑,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97级硕士生,2000级博士生,师承苏锵院士。现于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工作。
注2:作者姓名:詹嘉玲 所属队伍:化院广州3队
年级:2011级 院系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采访时间:2013年7月14号下午6点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荣光堂 采访人:杨丽、陈泽鸾、詹嘉玲
荣光堂的咖啡厅里,灯光柔和,音乐舒缓,今天我们要采访的是化院97级的“翩翩君子”——徐剑师兄。他刚刚从河源出差回来,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地往母校中大这边赶来。初见徐师兄,这个外表明亮,谈吐轻快,有着阳光气质的年轻男子让我们印象深刻。随着采访的进行,幽默诙谐的言语、平易近人的态度尽显这位化院昔日的“大师兄”别样的人格魅力。
怀念康乐园的快乐时光
在采访中,师兄毫无掩饰地流露出他对母校中大眷恋和自豪,他说:“在中大的日子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
“那个时候在学校,每天三点一线,饭堂、宿舍、教学楼或者图书馆,不过我喜欢运动,是四点一线。每天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是晚上睡得很香,很沉。”师兄告诉我们虽然当时的生活简单又枯燥,但却很充实,令他怀念。
怀念运动场上那个挥汗如雨的身影。师兄酷爱运动,在读博士期间,无论多忙,他每天都要腾出一部分时间出来做运动,跑步和打球是他的每日必修课。那时候女生都住在“广寒宫”,师兄要去打球经常要路过“广寒宫”,渐渐地,女生们都对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生熟悉起来。虽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师兄觉得特别开心,因为很享受运动之后的那种放松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师兄说,他当时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找到一个美丽温婉的女孩,然后牵着她的手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与岭院的一名师妹恋爱了,并且俩人成功地走到了一起。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温馨、幸福。
怀念天天泡馆的日子。师兄以前读书很用功、勤奋,他几乎每天都要早早地跑去图书馆,那时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要占得一个好座位不容易。“日出而入,灯熄而归”,那个时候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但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和辛苦。师兄开玩笑说:“最好的提神、缓解疲劳办法就是找个对座是漂亮女生的座位,这样每当看书看累了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见对面的美女,马上就像打了鸡血般,浑身都有劲了!这个就是我克服疲劳、提升动力的方法,真的很管用!”师兄的幽默感让我们忍俊不禁。
精神的楷模——导师苏锵
徐师兄是苏锵院士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收的第一个博士生,至今仍被许多师弟师妹亲切唤作 “大师兄”。苏院士的学生不少,但师兄与导师之间的缘分和感情甚好。苏院士是他最敬重的一位恩师,恩师不仅引导他走进稀土化学,还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给了他许多宝贵的东西。提起苏锵院士,师兄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师兄选择来到中大,很大的原因就源于苏锵院士。当时他已联系好上海复旦大学的考试,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去复旦的机会而来到了中大。“苏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让我很敬仰,很向往,所以我就直奔苏老师这边来了。”师兄如是说。
师兄是跟着导师研究稀土材料的,但是当时学校的仪器设备很落后,连测光谱仪都没有,为此苏老师下决心要创立实验室,但是当时一穷二白,根本没有资本和条件。于是苏老师常常要四处跑经费,申请项目,但是科研经费实在有限,要精打细算才行。后来苏老师与一些工厂、企业合作,不仅可以获得实验场地和先进设备的支持,还能从企业中取得一些昂贵稀缺材料。“要不是苏老师四处奔波为我们争取科研经费,我们也不能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做实验、搞科研。”师兄说起这些,心里充满感恩。
“苏老师做实验很严谨,他经常很早就出现在实验室里,让我们很惭愧,他是我们的学习导师,也是我们的精神楷模。他常常告诉我们‘为了应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文章’。这种研究思路在当时是很不受重视,当时的风气是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太重视科研与实践运用的结合。现在我出来工作之后更能体会理解老师当年的心情了,他不在乎自己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荣誉,而在乎我们的研究是否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我们的科研水平是否在提升。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跟国外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我们生产的是中低端的产品,引进的技术也不是世界最先进的,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跑,而不是自主创新超越他们。”师兄眉宇间隐露忧色。“记得当时我申请过一个专利,为此还引起了苏老师与其他人的争论,苏老师认为‘专利比文章更重要’,他义无反顾地支持我,支持我们把理论成果转化生产。”导师苏锵给师兄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成了他的精神楷模。
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师兄现在对生活很珍惜,很感恩,很知足。他说要用现在心来生活,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唯有现在心是自己真正能够掌控和主宰的。
“现在的人都很浮躁,我自己也不例外。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很糟糕和悲哀的事情。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憧憬着大学生活的种种美好,而忘记了欣赏当下充实而进取的生活;当我们来到大学之后,又不能安下心来乐观积极地面对当下的生活,而是向往着毕业以后的社会生活;而当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又反过来怀念大学生活,遗憾自己曾经没有用心珍惜……所以正如徐师兄所说的,要活在当下,用心过好每一天,这样才不负青春,不愧对自己的人生!
当问及如何做学术研究时,师兄说了一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师兄建议我们在本科阶段要“博学”,广泛地阅读各类学科的书籍,尤其是接触其他学科的书籍,这样除了增长知识外,还能使思维更加开阔,为日后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条路都是自己的选择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曾请教他关于大学生择业、考研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时是否需要考各类证书、争取较高的绩点、尽可能地多拿奖学金等较为敏感的话题,回应这些,他的观点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到自己能做的就是最好,尽力而为不后悔。
他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走的每一条路都是自己当初心甘情愿去选择的,既然是自愿的那就不要后悔。”有的人愿意在早上早早爬起来读书,泡在图书馆里,直到熄灯才回来;有的人愿意整天宅在宿舍里玩游戏,熬到半夜,直到中午才醒起;有的人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生会社团上,谋求人事的通达;有的人则愿意把时间花在旅游、兼职赚钱上面;有的人忙着做科研项目,钻研学术;有的人则热爱运动,隔三差五往运动场上跑。他说:“没什么可抱怨的,都是自己的意愿。对于每一条路,我们除了喜欢还要有包容,喜欢它的某部分,而包容它的全部。”每个人现在愿意花时间的事情都是他们喜欢,或者是认为必要的事情,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对与错,因为不喜欢承受那一份辛苦,所以也无缘那样一条路。“每个人执著的东西不同,所以走的路子也不尽相同,既然都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不要后悔。”师兄的语气变得有些语重心长,几番肺腑良言,令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