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求学问,平易近人书华章——访苏锵院士之秘书张剑辉老师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一、

被访校友姓名:张剑辉

入校时间:2003

毕业时间:2009

就读院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无机化学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职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老师

稿件是否经校友本人审阅:是

 

二、

作者姓名:黄瀚林

所属队伍:化院广州3

年级:2011

院系专业: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采访时间:2013710

采访地点:丰盛堂C701

采访人:黄瀚林,陈泽鸾 

 

 

 “苏老师最近一次大的病就应该是直肠癌,做过两次手术……最近的一次大的手术应该是2012年在中山六院做的直肠癌手术……”由于在我们采访的那段时间苏院士身体不太好,所以采访一开始,张剑辉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苏院士近年来的病情,我们听完后,心里也不太舒服,我们真心希望苏院士在晚年能够身体健康,同时我们也对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产生了更高的敬意。张剑辉老师现在任职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曾担任无机所的秘书同时兼任苏院士的秘书。

  采访的时间是早上,那是一个不太闷热的夏季早晨,伴着几缕清风,我和另一位采访者一起走向丰盛堂。张剑辉老师见到我们,满脸的笑容,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让我先等一下,忙完之后,张老师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后,便将她对苏院士的了解娓娓道来。

  张老师首先讲述了苏院士近年来的病情,就是让我很担心的那些手术。她还谈到苏院士的牙齿也不好,假牙也出现了毛病,所以要经常去镶补牙齿。但是,张老师说基本上每一次苏院士去看病,都是中山大学人事处派车接送,而且在中大六院做手术时还是汪副校长主刀,其他领导也经常去探望和慰问,这样她非常感动。在我们关心完苏院士的身体后,我们的采访也开始正式地进入主题。

处处留心求学问,平易近人书华章——访苏锵院士之秘书张剑辉老师

张老师在认真工作

 

生活科研,事事关心

  “张老师,您是什么时候遇到苏院士的呢?”,听到我们的问题,张老师目光深沉地望了望远处, “我第一次遇到苏老师是1999年,在学校的一个小路上……”,谈起与老师的初次相遇,张老师显得比较兴奋。她回忆说,初次见到苏院士,觉得他很平易近人,没有什么院士的架子。接着,她说她是2001年开始当苏院士的秘书。而在工作两年后,张老师选择了在职考博,并考上了苏院士的博士。接下来,张老师深情地回忆道,苏院士很理解她的压力,因为张老师还要照顾家庭和小孩。苏院士对张老师的要求并没有太紧,而是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并且让张老师可以多花3年的时间完成博士学位。

  在之前的一些采访中,我们得知苏院士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是通过这件事,我们深深感到苏院士的人格魅力,他对学生具体困难的理解和关心,让人倍感温暖。此外,张老师还讲到,苏院士与人聊天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从双方熟悉的小事着手,慢慢地拉近两个人的距离。这再一次让我们感到苏院士的平易近人。

  而在张老师的学术上,苏院士也给了很大的帮助,而且主要是在信心方面。当时,张老师做的稀土硫化物由于稳定性的原因,很难有进展,但是苏院士会主动鼓励他们课题组,他说有的国家已经制备了硫化物的单晶的发光材料,别的国家能做,我们也能做!而且苏院士还要求张老师他们要多向同行学习从而改善自身的缺点,最终张老师他们合成出了目标产物。这个艰辛的过程少不了苏院士的关心和鼓励。

处处留心求学问,平易近人书华章——访苏锵院士之秘书张剑辉老师

张老师在回忆往事

 

稀土应用,尽在心中

  当听到我们说苏院士的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很强的时候,张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很激动的说,“是啊是啊,做检查他就想着医院的核磁是用到了稀土的闪烁体……”,她滔滔不绝地数着苏院士在生活中对稀土和化学的点滴关注,包括了核磁、络合剂、18F应用、肠胃药中的滑石粉等等,我们听了也对苏院士产生了深深的崇敬。苏院士的生命离不开稀土,他的眼中都是稀土,这个和稀土共生的伟大科学家真的是令人钦佩。当今倡导的学以致用精神在苏院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让我们这些晚辈汗颜。

  张老师还说苏院士很关注这些生活的细节,他认为这其中有不少地方是值得科研工作者去研究,有些还可以作为课题。我们听了之后,真的有一种感觉,苏院士的研究目光并不仅仅局限在研究所的瓶瓶罐罐,还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和广泛应用。

 

日常细节,处处留心

  张老师特别强调了苏院士很留心生活的细节,她还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

  她说,医生建议苏院士每天要走10000步左右,而苏院士也会很用心地数他从家走到办公室的步数,结果发现是8000多步,他就对学生们说,只要再稍微走走就达到医生的要求了。

  她还说,苏院士会经常留心校园里的植物。他曾经问过老师们是否知道榕树上长出的别的植物是什么,还有紫荆花的学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张老师讲道,苏院士很喜欢观察树的牌子,对许多树的学名也是谙熟于心。

  听到此,我们若有所思,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然会有伟大的习惯和思维,像苏院士对待细节的留心和观察,往往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而能把细节观察用到科研和实验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学识渊博,生活简朴

  当我们问到苏院士的兴趣爱好时,张老师脱口而出的就是看书,可见苏院士对于知识是多么的渴求。张老师说,苏院士最爱看专业书和文献,而且喜欢躺着看书,用他一个弟子的话来说就是“舒服的姿势便于思考”。同时,苏院士最盼望有一台多功能的iPad,而且是可以连接打印的,这就就更方便看文献了。想想我们自己用iPad的用途,真是羞愧。

  此外,苏老师的古文功底也是令人称道的。张老师说,前不久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成立,他们就邀请苏院士题写了毛笔字,苏院士的毛笔字写得是很工整的。苏院士还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背诵了腾王阁序,真的是令人感到深深的佩服。

  令我们感动的还有苏院士朴素的生活作风。张老师提到,当别人送给苏院士茶叶时,他总是会分给学生和其他老师,他自己说喝水最好。他的穿着也是很朴素的,夏天就是白衬衣加上黑裤子,冬天经常穿着同一件有点像雨衣的灰色夹克。此外,他还不吸烟不喝酒。这种简朴的生活,真的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格。

 

热爱祖国,晚辈榜样

  当被问到苏院士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时,张老师还是脱口而出,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当年苏院士一开始时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去研究石油,后来又转战稀土,这样的变化并没有让当时年轻的苏锵垂头丧气,而是听从国家的召唤,60年来一直为稀土事业发光发热,为把我国由”稀土大国”变成”稀土强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采访下来,我们的眼眶以不觉微红,这样纯粹的学者、这样平易的长者,将会是我们晚辈心中永远的榜样。希望苏院士能安度晚年,继续享受不断为稀土事业奋斗的快乐,也希望后辈的科研人员带着苏院士的稀土梦助力伟大的中国梦!

 

处处留心求学问,平易近人书华章——访苏锵院士之秘书张剑辉老师

与张剑辉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