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踏实 奋发向前——记采访化院96级研究生邹小华先生
被采访者:邹小华先生(中大化院96级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计亮年老师,目前任职与广州科学城海汇投资管理公司)
本文作者:李敏盈(中山大学中文系2011级)
采访时间:2013年7月15日上午,采访地点:广州科学城海汇投资管理公司
采访人:谢怡芳、蔡思颖、彭春君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在中大的化学之旅
小华师兄说,之所以选择化学,主要是因为自己在高中受到了身边的亲戚朋友影响。1996年,小华师兄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读研,来到了中大,师从计亮年老师,开始了他硕博连读的化学旅程。师兄在谈起当年在中大的生活时,充满了怀念与感激之情。当年在中大硕博连读是培养出来的勤奋、刻苦的性格,至今还影响着他的工作。
和很多化学人一样,谈到在中大最难忘的事,必然与科研实验相关。师兄当时长期在南楼的负一层实验室进行研究。想起那五年的生活,师兄马上回忆起当年灯光昏暗的实验室,在那里,他品尝过成功的甜蜜也有过实验失败的苦楚,可谓是酸甜苦辣俱全了。从师兄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实验室设备并不如现在那么先进精良,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师兄完成了一个个成功的实验,写出一篇篇优秀的论文。“有一篇论文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接收,当时是第一次有自己的学术成果被接受、认可,内心感到十分兴奋、激动。”
回想起当年在中大的岁月,小华师兄感觉中大精神对他的影响很深。校训中“慎思”、“笃行”对他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笃行”一词,他认为强调的是为人的勤奋程度,一直激励着他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工作方面都要注重实践,无论目标多么宏伟,最终还是要通过详尽细致的计划与强大的执行力以践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收获知识与人生的真谛。师兄的人生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道理,从同济本科毕业,再到中大硕博连读,从学术科研再到投资管理,师兄不断地实践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开拓自己的眼界。因此,他也给了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一些建议“化学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路很宽,可以涉及药物、环保等,你们学习化学专业,应该把化学的基础打牢、打扎实。”。同时,他也对母校充满了感恩。从农村高中考到了位处大城市的同济大学,再到中大的硕博连读,师兄逐渐培养了严谨的研究态度。师兄表示,这种认真治学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大的氛围影响,并一直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也希望我们能够同样培养这种可贵的态度。
深受恩师影响
在硕士与博士期间,小华师兄师从计亮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受计老师的影响。“计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了我做人要勤奋。”据师兄会议,计老师在治学方面十分刻苦用心,对待学生也十分严格,要求手上的学生一定要超过上一届的前辈,鼓励他们多发文章。虽然这样或许给学生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使他们充满了动力。严格要求的同时,计老师用自己的勤奋形象给学生以身作则,并且尽全力帮助学生。师兄给我们讲起来计老师当年的“发奋史”:“计老师小时候家境贫穷,只能考捡废品来凑足学费,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后来到了美国,早上5、6点便会到实验室进行研究,风雨不改。他是真的热爱化学这个行业,将生命奉献给这个行业。”尽管当时是在条件艰苦的南楼实验室做实验,但计老师还是亲力亲为,自己查文献,这些都令师兄感到非常感动。除了勤奋,计老师还是一个思维非常清晰的人,这对于他的科学研究也十分有帮助。师兄回忆起计老师当年在八十大寿上的讲话“他当时讲话还是十分具有条理性,内容真挚感人,思维并没有僵化、老化。”。计老师勤奋的品格、活跃清晰的思维给同样是化学人的师兄以及我们一群师弟师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为人处世方面计老师同样是学生的楷模。作为计老师的弟子,师兄与计老师关系亲密,受到恩师的生活习惯的影响。让师兄印象很深刻的是计老师朴素的生活习惯。“计老师的生活很简单,讲究规律,不讲排场,因此,很多人都很敬重他。”尽管计老师桃李满天下,但只举办过两次大型聚会,十分低调。除了为人简朴,计老师还时常心怀感恩。师兄回忆,计老师经常对学生说要感谢党,否则他读不起大学,还要感谢自己的学生,身边的秘书。他经常教导师兄等身边的学生“做人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真诚待人。”计老师无论是在治学还是为人方面皆为化院师生的表率,正因为如此,也受到身边人的敬爱。
从学术之门到管理人才
在中大完成了硕博连读之后,师兄并没有选择留校任教,而是参加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去。博士期间的实验对于师兄在企业中进行产品研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也深深感觉到企业和单纯的高校实验室是不同的。企业的研发讲求实用,产品选择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一点与博士期间的研究差异甚大。深受计老师的勤奋作风影响,师兄在深圳的公司进行研发的时候,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11点。“深圳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城市,但缺少温情,广州相对而言更有文化沉淀。”这几年,师兄工作在深圳,安家在广州,这几年一直穿梭与这两座繁忙的城市中,过着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出了一片天空。
一开始从事的是研发工作,但师兄后来转而投身到了似乎与化学关联不大的投资领域。面对我们的疑问,师兄解释到“工科人偏向逻辑思维,其实与投资领域也十分符合。”师兄通过灵活变通,将化学人的精神和头脑运用到投资领域上去。当然,毕竟是属于不同的专业,当中差异必定还是有的。“从研发到投资的转换,还是需要懂得一些行业的知识,学一些财务常识,同时要有较广的知识面,需要识别、访问、调研等综合能力。所以当初自己作这个选择的时候也作了很多准备。”尽管行业之间的跨度很大,师兄刚开始可能还感到不甚适应,但后来已经游刃有余了。
后记:从师从计老师遨游化学世界,到亲身投入到实际的产品研发,再从科研领域投身到投资行业,每一次华丽的转身,背后都是以坚定的决心与踏实努力的态度作为支撑。漫漫人生路,师兄的丰富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沉稳踏实,方能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