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变迁】乱中不慌,静中有道 ——访校友曾昭槐
乱中不慌,静中有道
——访校友曾昭槐
采访人:陈坚瑜 王筱 王妍婧 郑燕玉
写稿人:王筱
采访时间:2015年9月5日10:30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西区曾昭槐教授家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校友简介:曾昭槐教授,1923年10月生,湖南汝城籍。1944年进入中山大学就读,1950年毕业于化学系,留校工作,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胶体表面及多相催化研究。1991年离休。曾任化学系秘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全国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学物理学报》、《工业催化》、《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编委等社会职务。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和镌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纪念石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9月5日早上,滂沱大雨过后,我们前往西区,来到曾教授的家。一出电梯,我们便见到一位老人等在门外。他身穿白色衬衫,浅色休闲裤,面带微笑地跟我们打招呼、把我们迎进门。我对曾教授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进门以后,曾教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还亲自给我们倒茶。曾教授精神矍铄,让人想不到他已达93高龄。
动乱中的迁徙
听曾老讲着当年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原来中大曾历经许多动荡,并多次迁徙。30年代,中大坐落在石牌,彼时中大占地面积堪称全国第一,设有7个学院,规模仅次于原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比中大多设立一个商学院)。1938年,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广州沦陷,中大迁校至云南澄江,直到1940年复迁回粤北坪石。
曾教授于1944年进入中大就读。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觉得一切仍历历在目。1945年元旦过后的第三天,报上登出了“日寇有进犯韶关的模样”的消息,曾教授便意识到坪石有沦陷的危险。接着危险果真来临了,然而当时他却不知学校是否迁徙,而他应去往何处。因为没有通知,曾老决定回湖南老家暂避。当时回湖南的最后一列火车上挤满了人,但是火车虽在坪石站停靠却不开门,幸好当时列车上有人好奇地开窗探望,曾老便顺势通过窗户爬上了火车。回想往事,他非常愤慨,“我亲身感受过日本的侵略,痛恨日本的侵略”!回到湖南,曾老才知道,学校的师生一部分东往梅县,一部分西往连县。然而那时的条件已不容许他前往那些地方上学,于是曾教授被迫休学两年。
说起这段历史,曾教授感慨万分。他念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战乱时期,这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说,日本侵略者带给我们的灾难,我们不应忘记。
喜见化学系的发展壮大
曾教授回想他读大学时的情况,说:“根本没办法和现在比,你们想象不到,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差,实验室里甚至没有水管”。听到这句话,我们十分讶异,没有水该如何做实验呢?他解释说:“做需要蒸馏水的实验时,是用椅子把大木桶架高,贮满水,从中供应冷却水,流出的水用木盆接着,再倒回大木桶,循环使用。”这真的很难想象!实验条件恶劣,但是,当时的师资力量却很强。提起当年的老师,曾老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比如张仪尊教授(巴黎大学博士,其导师是格氏试剂发明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Victor Grignard)、徐贤恭教授(伦敦大学博士,他的成名是因为他首先用实验解决了“异构互变反应机理”的难题,且是我国《物理有机》学科奠基者之一)等。曾教授很珍惜这些名师授课的机会,他学习很勤奋,效率也高。曾教授还介绍说,当年学校的民主气氛很浓,师生思想活跃,并且非常关心时局。他自己也参加了很多学生运动,可以说是“学习和活动两不误”。曾教授在解放前还参加过革命组织,因此后来是离休教授(化学系仅有两位离休教师)。他说,当年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精神生活富足。
曾教授说:“60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化学系的发展壮大。”他说,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中大与岭大化学系的在岗教师总共只有22名,四个年级的学生约150人。仪器设备仍然很差,一些应做的实验不能开设。按苏联专业教学计划,几门必修的基础课,如结构化学、晶体化学等都缺乏师资,因而没有开设。至于科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另外,教学用房紧张,理科的数理化和生物几个系的办公及实验室,都在如今的化学院南楼(当时叫科学馆)。那时解决师资不足的办法就是由系里选送青年教师到北大或科学院等有关研究所去进修,学成后回来主讲新课。曾教授自己也曾去北大进修了两年,师从付鹰教授,学习胶体与表面化学,并做了个小课题科研,还去物理系旁听了王竹溪教授的统计力学。“两年中补回了一些基础”。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其他有讲新课任务的中青年教师也轮流去进修过,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现在化学系已发展壮大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芳龄”二十出头了,她拥有了三个系和多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学科门类较全。教工学生数更是翻了10倍以上,现代化仪器设备充实,还建了大楼,条件非常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管理等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其排位与中山大学本身一样在全国高校中列于前十名,备受关注。这是几代化学人多年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我作为过来人也在分享着喜悦”。
奠定基础,拓宽视野
讲到教学,曾教授说要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大学教育的重点是本科教学。“培养人才的基础始终是本科生,只有本科教育搞好了,较高级的才能够上去,基础不好,即使是念硕士博士,也会后劲不足”。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这是曾教授他们从1953年就开始采用的教学方法。“小班讨论”的方式增强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学生将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更加深入地讲解,保证了教学质量。他说:重视本科教学是化学系的传统,又是学校的共识。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速课程建设,学校在1993年建立起“本科教学巡视员”(后改称督导员)制度,聘请若干离退休教授担任督导员,分为文理科两组,曾教授参加了理科组。其任务是深入教学第一线,随堂听课,观察现场,与教师交谈,向学生询问,收集意见,发现问题,汇报给教务处。教务处适时组织教学评估,与课程组一起,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建设好重点课程。督导员根据平时的了解,还为学校评定名师推荐候选人。这样一期期地做下去,其成效得到学校认可。曾教授2005年请辞了督导员,而这个制度仍在继续发展完善。
曾教授还说:本科教学,除了打好基础,还要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设公选课是个好办法,个人阅读也很重要。阅读可以积累资料,增加知识,活跃思想,丰富文采,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交流沟通。若知识贫乏,则思维会受到局限。广泛阅读,就会有所比较,才能发现问题、产生疑点,从而促使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加智慧。人们还能从阅读中悟到做人处事的准则,汲取修身养性的经验,藉以规范言行,纯洁心灵。曾老表示自己向来有阅读的习惯。离休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订购了一些文史社科书刊,每天都在阅读,既为填补空白,也为调剂精神、活跃思维。
他强调说,作为化学人,不仅要阅读科技资料,更要读些人文书籍。“文理是互通的”,科技中隐藏不少哲理,人文哲理有助于探讨科技奥秘。科技的一些问题常能运用人文方法通过“反向思维”而获得解决。科技与人文结合,可以增加情趣,还能明确它的社会意义,提高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自觉性。
与曾老交谈,听他讲故事,我们获益良多。曾教授思路条理分明,口齿清晰,说到激动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光,让我们为他的风采所折服。离开时,曾老坚持送我们出门,在门口笑着与我们挥手作别。
本编责任编辑:容叶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