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生死情报 ——访王康、陈海仪之女王凯波
东江纵队系列之东纵柔情——
生死情报
——访王康、陈海仪之女王凯波
采访人:饶梦华 寇筱雪
作者:寇筱雪(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4级化学类)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被采访者:王凯波,东江纵队战士、中大校友王康、陈海仪之女
羊城的秋意已在每一个清晨与傍晚一丝一缕地弥漫,少了蒸笼般潮闷的康乐园此刻更是沁人。满眼的青翠给人一种如是春分的错觉,也恰到好处的映衬着满是活力的校园。走在那条通往丰盛堂的路上,我们兴奋地谈论着即将进行的抗战寻访工作,我们有幸在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寻得东江纵队抗战英雄王康先生和陈海仪女士的后代王凯波女士,为我们讲述那段日渐远去却铭刻心中的历史故事。

王凯波女士在讲述她父母的抗战经历
清凉之秋,胸中热血澎湃
王女士的父母皆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游击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入到救国图存运动中,在情报破获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王康先生侦察到的一份有关日军在华南沿海修筑洞穴工事的情报,和其他情报一起提供给美军后,促使他们更改了华南登陆计划,把战略转向广岛、长崎并投下两枚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挽救了上万无辜生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这一份生死攸关的情报,使华南地区幸免于难,使美军避免大量伤亡,更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在知晓这一人物背景之后,我们队员都很兴奋,第一次,仿佛伟大的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那些看似遥远的时光突然间就在你眼前重现。
“你们中大的校园真是凉爽,我就是顺着中大老师走惯了的那条小路进来,下午散散步还是蛮舒服的呢。”刚一见面,王女士便亲切地夸赞起初秋的校园景致。简单而又优雅的衣着,平淡而又温和的语气,王女士的亲和一下子让我们不再拘谨,“你们还没有我女儿大呢。”几番看似家常般的对话之后,我们的访谈在这个并不萧瑟的秋日开始。
辗转千里,只为与你相遇
王女士的父母都曾是中山大学文学院的学生,本该在单纯的象牙塔中吟诗赏月,畅谈理想以期度过青葱岁月的他们,却被日军的铁蹄深压在下,无法喘息。奈何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出于那份不屈的傲骨,1944年7月,在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中,他们与其他15人一起前去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战争游击队东江纵队。按照今天发达的交通来看,从当时的中大所在地韶关坪石到惠州不过区区个把小时车途,即使是在交通不便的当时,也是几天之内便可到达的地方。然而这一段路程,他们17个有志青年却走了将近一个月。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捕以及等待联络,他们途中还在河源船塘隐藏了18天。在地下党员、开明士绅以及当地群众热情接待和大力相助下,同学们安全到达惠州,后转赴东莞,于7月下旬先后参加了东江纵队。一千多里路,辗转粤北及赣南等地一圈,一路掩蔽一路接应,在行至终点的那一刻,我仿佛切身感受到那青年胸中激荡的情怀,脱离一切压迫与围堵,终于可以奔向那一片自由的红色土地。
因志奋起,勇为家国献力
说起他们去参军的初衷,王女士说并不是因为穷到生活所迫才奋起反抗的,她的祖父行医济世,家境颇丰,母亲更是出身书香门第,生活无忧。当日军来犯,人民富则拖家带口向内陆深处逃难,穷则献身革命向敌寇侵略宣战。作为上层社会的人,他们大可以凭借家产祖业,躲去战火较少波及之地,而作为中大学子,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抛头颅洒热血,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为祖国献力。在找到东纵组织后,他们通过了青训班的选拔,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继而被分到袁庚领导的情报处,开展一系列侦察与情报收集工作。在革命条件艰苦的当时,所谓情报处并没有一间平房、几台机器这般高等配制,而是罗浮山中某处隐秘地——朱明洞,几张草席、三五战友,工作累了就席地而睡,休息好了就醒来再战。广东气候湿热难耐,这样的工作条件已不是艰苦两字便可概括得来。可是,东纵队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广九铁路线的探查与监控、广东省内地图汇编等一项项在今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中大学子,素质底蕴成事
当问起王女士的父亲是否知晓那份促进了历史进程情报的重要性,她笑着摇摇头说当然不知道。每一份情报的截获与翻译,在当时的王康与战友看来,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情报文本中的一字一句,地图上的一点一线,都要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最好。在情报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文化素质底蕴依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当时作为中大外语系学生拥有的学识优势,还是素日生活里累积起的地理素养,在同美军上尉一起探查广东沿岸的时候,它们都为那一份生死攸关的情报的诞生做好了铺垫。而陈女士也在当时与东纵其他革命青年一起,常常参与文工团演出,用音乐与歌声向群众宣传。作为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有志青年,他们起点高,富有文化底蕴,让革命事业走向更好的发展。可惜的是,王康先生太早离世,生前又因动荡的文革年代无法讲述太多抗战生活的细节,许多故事都成了无法追溯的憾事。
爱情之光,青春战壕激荡
战火纷飞的年代,青春激昂的爱情故事总显得弥足珍贵。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人,为了家国之志共同奋斗在同一战壕里,爱情与硝烟并起。哪怕生死关头,哪怕明日不复,也要相携共行。这便是王康先生与陈海仪女士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们都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陈海仪女士还参与创办了刊物《儿童文学》,为少年儿童们讲述故事,包括应该被铭记的历史。
当问及对远离硝烟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关于立志和思想历史观方面的建议,王女士笑着说道:“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能说的只有脚踏实地去做,不只读圣贤书,要充分利用好中大的资源,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东江纵队的成功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是一个拥有文化高素质的团体,这样高的层次起点奠定了他们日后的成就。”谈起观看70周年大阅兵的感想,王女士感叹父母去得太早,无法看到这盛世芳华。中国的强大让世界瞩目,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个个人,无论是当时东纵的情报工作还是现如今的学习与生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都是为家庭、学校乃至国家做的最好的贡献。

王凯波女士与同学热烈交流
到这里,我们的访谈即将结束了,而王女士又回忆到,在母亲离世的前几年,老人也书稿,也口述,算是在开明年代里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恰似一条纽带,链接了两个时空,让我们有幸知史,同时我们这一次的抗战寻访也是如此,拉进了彼此的距离,把更多的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我想,这也大概是寻访的意义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