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国民危难安能忘,投笔从戎勇抗争 ——访杨康华之女虞耀华姐妹
东江纵队系列之东纵领导——
国民危难安能忘,投笔从戎勇抗争
——访杨康华之女虞耀华姐妹
采访人:杨海婷 肖军 陈灵玉
作者:肖军(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3级应用化学)
采访时间:2015年9月7日9:00—14:30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被采访者:虞耀华、虞学军,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大校友杨康华之女
九月七日,广州大雨滂沱,早起准备采访事宜的我们刚出门就碰到了瓢泼大雨,噼啪的大雨将我们火热的心浇了个通透,想着可能几位采访对象会因为大雨推迟这次采访活动,没想到虞耀华姐妹不仅冒着大雨按时到了会场,还为这次采访准备了很多的资料,这些资料是虞耀华女士清晨五点起来为我们搜集整理的。受访者的热情让我们感动不已,想来杨康华先生当年也是怀着满腔的救国热情投笔从戎,毅然踏上救国之旅的吧。正是这些浓烈的热情,才让我们的英雄不被忘记,让我们的国家前进得平稳踏实;纵使狂风骤雨也熄灭不了这种热情。时间流逝,但先人英雄的事迹不会消逝,我们在虞耀华女士的追忆中穿越时空,看杨康华先生如何在那个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时刻毅然投笔从戎踏上救国之旅。

虞耀华女士讲述父亲走上救国之路的历程
年少亦当思救国,安废壮志因年少
许多英雄都不因自己年少而忘记心中的理想,相反他们在同龄人还对世界了解尚浅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救亡图存的宏图大志。位卑未敢忘忧国!杨康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康华先生原名虞煥章,祖籍浙江会稽(今绍兴),1915年1月出生于广州一个知识份子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小和附中读书时曾多次跳级。其父虞仰泉曾任职中大高级职员,为人俭朴,处事负责,对人友善,富于正义感,1925年他曾参加6.23游行(即沙基惨案事件),这在杨康华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弟妹们在杨康华的影响和带动下,家里先后有八人加入了革命队伍。虞耀华女士的九婶洪佩兰烈士(中大附中学生)为了革命在高烧时被敌人活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广大爱国群众抵制日货,10月10日广州警察当局镇压在永汉路的示威群众,爱国同胞被捕甚多,伤亡惨重,终演成永汉惨案(亦称双十惨案)。第二天,年仅16岁的杨康华勇敢地与拿着血衣的同学并肩前进在游行抗议的队伍中。在中大读预科期间,杨与浙江同乡同学凌伯骥(文总六烈士之一)相熟,因此参加了“中大文艺研究会”,开始接触左翼同学和进步教师,阅读进步书刊,思想上实现第一次大的飞跃。他参与创办“中大文艺研究会”会刊《新启蒙》,担任文书工作。1932年,在进入中大的前一个暑假,杨康华与黄云耀、李燕胜两位同学成立了秘密团体—新中国,在心形象牙戒指上雕刻New China(新中国)的首字母作为徽号及纪念,立志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为争取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杨康华从原来埋头读书希望科学救国,后逐渐意识到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于是他考入中大法学院政治系学习。在大学同学李群杰的影响下,杨更加系统地阅读马列书籍,并翻译英文版的《列宁小丛书》一些章节送报刊发表。1934年,文总六烈士牺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杨康华先生更加明确而迫切地希望寻找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矢志救国毋论难,关山难阻终遂愿
众人拾柴火焰高。救国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全中国的爱国民众有组织地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中华,保卫华夏,建设一个强大有尊严的国家。正是怀抱着这样的信念,杨康华先生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征程。1935年夏,他与班级同学组织政治考察团考察社会,先后到过南京、上海、杭州、北平、天津。在上海,他事先得知某书店可能是党组织的联络点,希望在此找到组织但没有结果,不过购买了大量进步书籍。1935年9-10月间,他与李群杰等六位同学在白云山摩星岭召开秘密会议,自发组织左翼团体马列主义行动团(在没有党组织明确指引下,凭自己的力量探索救国救亡的出路)。
在寻找党组织的同时,杨康华先生仍不忘向抗日救国奉献自己的力量。1935年,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了,杨康华积极发动同学们响应,成为广东最早响应“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发起者和策划者之一。12月12日下午,20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包括一些知名教授和院长,从石牌校区步行30余公里,到文明路旧校区(现中山图书馆、鲁迅博物馆),汇合医学院、附中、附小及其他学校学生共5000余人进行了第一次抗日大游行。这次游行是继1931年永汉惨案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示威游行,它激励了全市学生和各阶层人民的士气,其影响扩大至全省各地甚至是整个华南地区。在12月31日开展第二次游行前夕,校方及警察机关收到消息后封锁学校不许学生参加游行,但杨康华先生所在的马列主义行动团仍拉起抗日横幅到政府请愿。次年1月开展第三次大游行,共三万余人参与,进步学生成立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并选举曾生担任主席,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由于第三次游行反响热烈,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警察开始抓捕和枪毙共产党员,许多人逃亡上海和香港,杨康华先生留在广州隐避。
1936年3月,在经过不懈努力和漫长等待后,杨康华通过一位同学的叔父—国民党元老陈汝棠先生找到了广西籍共产党员陈勉恕,经陈勉恕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接受党组织的任务—在学生、工人、农民、军队中广泛团结进步青年,组织学习革命理论,积聚革命力量,在抗日救亡斗争中发展新党员;同时在国民党上层人士和民主人士中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夏在中大毕业后,他利用教师的身份发展学生党员,队伍以滚雪球的趋势发展壮大。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重新组建,秘密会议在杨康华先生的虞家老祖屋进行,他与妻子徐静如为会议顺利召开做配合工作。继而中共广州市委成立,杨康华先生担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同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杨康华与梁广等人撤退到香港,任中共东南特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兼管澳门地下党组织工作。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杨康华先生一家从香港撤退到东江游击区,投身抗日武装斗争,参加过抢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精英和著名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行动。1942年2月,杨康华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总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此后在部队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长期担任广东的文教、科学、卫生、体育以及外事工作领导,他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忠诚热忱。
杨康华先生在年轻时就心系国家,立志救国,从未因危险而退缩,未曾因艰难而停滞,一直保持坚定的意志,方向明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民。
理想坚定心难浊,不忘初心得始终
正如虞耀华女士总结所言:“父亲的革命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相当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在当时的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党的指引和领导下探索前进的。他们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从一个仅仅抱着科学救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一步步成长、锻炼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坚强战士。父亲是大革命失败后广东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这一代人为恢复和发展中共广东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我国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国难当头的危难时刻,许许多多的人都站了出来,他们中有的人大声呼喊以惊醒更多人,有的人奋起抗争以搏出希望未来;有的人幸运地坚持到了最后,有的人壮烈地牺牲了;有的人很幸运地被世人铭记感怀;有的人虽然做出了贡献但历史上鲜为人知。正是这些坚强热血可爱的人们无私地牺牲了小我,才成就了如今崛起之中国的、来之不易写就的、大写的我。当今的时代,不少人迷失方向,有的人被物欲遮蔽了理想,有的人在成长中失去了良心,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质,而是更充实的心灵。而更充实的心灵便来源于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民族魂。请铭记历史,不忘为了如今生活呕心沥血、先赴后继的英雄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章责任编辑:杨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