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所说的噪音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噪音按声音的频率可分为:<400Hz的低频噪音、4001000Hz的中频噪音及>1000Hz的高频噪音。

 

1,主要来源

实验室噪音主要来自于各类机械设备和各类反应,按声源的机械特点可分为:气体扰动产生的噪音、固体振动产生的噪音、液体撞击产生的噪音以及电磁作用产生的电磁噪音。其中超声波设备产生的噪音辐射范围大,且由于大部分噪音处于人类听觉范围外的频率,隐蔽性较大。

 

2,健康危害

噪音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音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音危害主要包括:

1)噪音对听力的损伤

噪音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音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音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音性耳聋。若人耳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音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一般情况下,85分贝以下的噪音不至于危害听觉,而85分贝以上则可能发生危险。统计表明,长期工作在9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耳聋发病率明显增加。

2)噪音能诱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音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音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音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音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音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音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音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音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但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3,防治方法

1)降低声源噪音,选用低噪音的实验设备,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在室内,为了减小噪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吸声。隔声就是将声源隔离,防止声源产生的噪音向室内传播,如超声波设备必须包裹在一个2厘米厚的木箱或吸声泡沫或瓷砖箱中,以有效降低超声辐射。在室内装修中,使用多层密实材料用的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或更换门窗的密封条,也能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音,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进入实验室前须佩戴零听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