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
工作经历
曾任化学系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产业协会理事,中国环保产业专家库专家,中国工业水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水处理专家组组长,《环境化学》杂志编委。
讲授课程
暂无资料
科研方向
他几十年来在中山大学先后从事过海洋化学、海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半导体化学、半导体器件与工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暂无资料
获奖情况
国家级专家,1992年荣获国务院最高一级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先后被评为1985年,1989~1993年广东省环保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推荐为广东省环境工程技术带头人。早在八十年中他的名字及业绩便载入中国发明协会编审出版的“当代中国发明家大辞典”。最近,他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二十世纪100年中广东省1000位影响和贡献最大的科技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和事迹被编入广东省政府编审出版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全纪录”一书中。
二十年来,他带领的科研集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课题始终瞄准水处理领域的难点、热点,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有九项较重大的科研项目通过国家和省级技术鉴定,其中五项达世界先进水平,其余四项为国内首创,达国内先进水平。曾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两项,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一等奖两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一项,厅局级二等奖十多项。他还曾先后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芬兰、美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论著一览
暂无资料
相关成果
1993年创建了我校环境化学硕士点,八十年代开始研究生的培养,近年还接受了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工作。自70年代末以来,朱锡海教授带领化学系环境治理研究室从事分离方法和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尤其着重水处理新技术、新设备、新试剂及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气浮分离净水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衡量气浮分离效率新的表征参数“气浮表观活化能”,这一新的参数揭示了气浮分离效率的规律,为研制高效气浮分离技术设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经对溶剂气浮机理深入研究确认:它是气浮分离和两相间(水相和有机相)传质过程的耦合,而这两个过程又是互相制约的,其中,气浮过程是影响溶剂气浮分离效率的关键,从而澄清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溶剂气浮机理相互矛盾、混淆不清的各种提法,针对目前国内外气浮分类名称、术语的混乱妨碍有关学术交流的情况,朱教授提出了一个以气浮分离前体系是否均相作为分类依据的新分类方法。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项经过技术鉴定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氧化絮凝复合床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课题。该技术是从三维电极的原理出发,巧妙配以催化氧化技术。当需要处理的含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流经氧化絮凝复合床装置时,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装置内便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具极强氧化性能的羟基自由基(?OH)和新生态的混凝剂,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迅速被去除。该技术目前已出口台湾及日本,并在日本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