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扶苏,铿锵国星----记访问苏锵院士工作室所在地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采访对象介绍:
李程 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 佛山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李绪锋 厦门大学半导体发光专业,教授级高工,佛山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及其应用产品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新产品称号,科研成果多次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及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产学研项目、省市科技专项等项目,技术实力雄厚。其中科研机构之一的苏锵院士工作室,与苏院士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有密切联系。
撰稿人:许森林 化院广州三队 2011级
采访地点: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采访时间:2013年7月10日
采访人:黄瀚林 詹嘉玲 陈泽鸾 杨丽 孙林颖 陈展祺
稿件是否经采访对象审阅:是
国星光电,名字听起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代表了中国国内发光器件的龙头企业。而了解这家企业,还是要从对苏锵院士的专访准备开始。
这是一家国内LED的龙头产业,全国最早的LED的工厂,与稀土应用密切相关。当时我们小组在看该企业的宣传视频时,捕捉到视频中写着“苏锵院士工作室”的瞬间,大家都无比兴奋。而这一次小发现,让我们争取到一次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机会,于是整个小组倾巢而出,在一个晴朗的假日,奔向佛山。

远处眺望国星光电厂址
结缘国星光电
稍微了解苏院士的人都知道,苏锵院士的一生与稀土是分不开。而稀土的研究,仅仅在实验室是不够的,按照苏院士的话说,学术与应用本来就应该融为一体。因此,学化工出身的苏院士,非常注重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来到国星光电,很有幸能够采访到企业的前研发中心主任,现任采购部经理李绪锋先生,李绪锋经理1985年就来到佛山国星光电,是跟着企业一起“长大”的。
苏院士和国星光电结缘,还要从他开始说起。2002年全国发光学术会议召开,苏院士在到会的代表名单里找到李先生,亲自到房间里找到了他,说有意向与佛山国星光电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回到佛山后想到公司看看。就这么一次简单的碰面,苏院士与稀土又多了一个合作伙伴。
回到工厂,李先生第一时间向总经理汇报这个事情。总经理得知后,非常重视这个合作机会,立即派车到中大接苏院士,于是双方便拉开合作的序幕。那时候白光LED刚刚起步的,所以苏院士和国星光电在这个项目上开展了很多合作,不仅苏院士自己,他带的博士生也来到公司做实验。时光再次回到在02年,这一年双方开展了第一个合作项目,从2002年省科技厅的重大科技专项,到03年与苏院士,深圳大学联合申报的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他们不仅在科研上做出粉红,天蓝的LED,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合作后成功申请了一项有关荧光晶片做白光LED的发明专利。
为了给苏院士的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国星光电特意成立苏锵院士工作室,工作室得到佛山市科技局的资金资助。在温总理来公司视察的时候都有苏院士的影子。
聊着聊着,现任研发中心主任李程博士也进来了,刚刚外出开会回来的李博士显得有点劳累,但是他也非常乐意与我们分享苏院士的故事。“苏院士现在年龄大了,但是思维还是很敏捷,对于LED荧光粉的研发,苏院士结合我们的需求,提出了很多想法,经过多年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我们都很感谢苏院士的帮忙。”
可惜苏院士现在年纪大了,行动没有那么方便,苏锵院士工作站因为没有苏院士的身影而变得有点杂乱和冷清。不过,苏院士的弟子王静老师,还有一众研究生,博士生都会来到这里,在苏院士的引导下,继续走稀土研发与应用之路。

苏锵院士工作室
“既是师长,又是慈父”
刚开始采访时,我们心里都怀着些许紧张,但提起苏院士的为人处事,两位经理的话匣子就自然愉快地打开了,收也收不住。
“我觉得他又像师长,又像慈父,”当我们问到李绪锋先生对苏院士有什么印象时,他脱口而出,“很少能够找到一位院士那么平易近人!”这种感觉也源于一件李先生与苏院士之间的小事。平时苏院士非常关心李绪锋先生。当年李绪锋先生参评教授级高工,这个评选必须要有专家签字。李先生找到了苏院士。苏院士写完意见后,院士直接打电话:“我已经把评价写完了,我给你送过来吧!”说到这,李先生带着些愧意,呵呵地笑了起来,“我当时吓了一跳,怎么可能让院士亲自送过来呢!”谦和,儒雅,平易近人,这是多数人形容苏院士所用的词。虽然与苏院士只有几面之缘,但是到公司时间不长的李程博士也回忆到“与苏院士交流起来没有任何的压力”。
另一个让两位都印象深刻的特点是,苏院士没有任何院士的架子。这源于一次答辩会。当时国星光电申请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答辩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佛山光电会不会是打着苏院士的大旗来申报经费呢?苏院士一听不高兴了,立刻反驳说“不是佛山光电打着我的大旗,而是我打着国星光电的大旗!高校搞科研。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果离开企业,就只是纸上谈兵。”几句话,把在场专家反驳得心服口服。站在最高的视角,学术眼光高端长远,这也是院士的一种让人佩服的能力。
李博士补充道,“真的喜欢这样子的学者,很多学者就想着挣钱,但是苏锵院士非常让人敬佩,对学术的执着,对工作的敬业,非常值得同学学习”。
苏院士对名利看得比较淡,国星光电的总经理曾经到中大,苏院士的办公室拜访,看到办公室那么小,很惊讶,后来李程先生到苏院士家里拜访,也是很小的房子,丝毫不像一位院士应该享有的配置条件。“他就是这样,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没关系,他说,地方够用就可以了。”
两个小时的聊天很快就结束了,除了了解苏院士,两位经理还给我们介绍了企业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分享了大学生活,给予我们职业规划的建议。苏院士的平易近人,儒雅,学者风范,让我们对接下来采访苏院士本人充满期待。老一辈的学者,有着对于学术无穷的热爱与投入;老一辈的学者,为人处事是他们最宝贵的无形学位;老一辈的学者,像苏锵院士,值得我们很多晚辈,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也是我们在大学四年中的无形财富。

与佛山国星光电两位经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