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生命的脊梁,诠释化学人真本色——访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计亮年院士
【校友简介】 计亮年先生,祖籍浙江鄞县,1934年4月出生,1975年起到中山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首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彭春君 广州3队 2011级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
【采访时间】2013年6月
【采访地点】计亮年院士的办公室
【采访人】李庆,李伟杰,彭春君,陈泽鸾,蔡思颖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79岁的院士,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穿着整洁朴素的运动衫和休闲裤,脚上一双洗得干净的运动鞋,精神矍铄,神态安详,和蔼可亲,这是我见到计老师的第一印象。将近两个小时的促膝聊天中,让我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正见识了这名院士的真实风采。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成功=勤奋+认真+毅力+正确的方向+良好的情商。这是计老师对生活对科研最深刻的感触。少年的坎坷经历为计老师走到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的计老师,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读夜校补习高中所有的课程,每天休息的时间仅是稀少的几个小时。回忆起当时的艰辛,计老师豁达乐观的态度令我们动容,“辛苦是肯定的,不过我也收获了很多”。当时在上海一家皮革厂当学徒,隆隆的机器声并不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天道酬勤,1952年,计老师以化学系100名录取生中第一名的优异的成绩考上山东大学化学系。四年的本科生涯中,他没有离开过学校,每年的寒暑假几乎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对于艰苦单调的学习生活,在计老师眼里,却是甘之如饴。所经历的磨难与所付出的的汗水都是成功必经之路。此外,计老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无论是过去的院长,还是今天的院士,威严?架子?在他身上从未看到过。情商就包括人际关系。在情商方面,计老师强调要多关心别人,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也许就是这种“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的厚德载物的性格态度,才成就了今天的计院士。
穿越荆棘的化学之风
是什么能够让计老师在35年不懈探索,在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及其构效关系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该方向发表系列性论文700余篇,该系列性论文被他引6500余篇次,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6部;批准和公开发明专利16项,部分技术成果已实现产业化。1978年前的研究成果,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外,自1978年以来,主持国家和省市基金项目34项,他始终坚持在金属酶方向研究,该方向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1项为参加者),省部级二等奖5项(1项为参加者),省部级三等奖1项。贝弗里奇曾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毫无疑问,计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化学领域上一股强劲的风,正是缘由于他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1983年,计老师被中山大学公派到美国的西北大学留学。在实验室中,他被公认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当时做动力学实验,每天早上四五点到实验室,晚上却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在美国一年研究期间,就在著名国际优秀刊物上发表“茚基效应”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1篇),国际无机化学权威,当年任美国化学会主席巴索罗院士的专著中,他被誉为发现“茚基效应”的三位贡献者之一。1989年计老师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并授予特许化学家称号(Chart Chem)。在1990- 2002年期间英国皇家化学会五次授予他个人研究基金,以资鼓励(全世界每年评选30位)。计老师回到中大工作,那时要担负起建立生物无机实验室的重任,当时中大的无机学科用计老师的话讲“无机化学过去属于“弱势群体”来的”。而现在中大的无机化学学科成为国内外最强大学科之一。 这离不开计老师当年的坚持和努力,毫不夸张地说,计老师是中大化学院无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那个时候做科研,无论条件多差,计老师都会迎刃而解。没仪器,便到处借;最困难的时候,课题组添置不起做普通实验的仪器设备,他骑单车去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原名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借滴定管和移液管做研究。起步晚,便多费心力;人才少,便大力引进。计老师刚到中大时,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短缺,支持科研的条件差得难以想象,什么都要靠计老师自己想办法。当时无机教研室的科研经费少,没条件购买先进的大型实验仪器,只能用其他学科淘汰的落后仪器,这对于当时的无机教研室而言,却是如获至宝。计老师强调要建设好无机这一学科,首先就是要引进真正的人才。将人才请进来后,领导应该给予他们大力支持和帮助。计老师的一切努力真正说明:科研的成功绝不会是坐等而来的。
谈到科研的态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是计老师不断强调的。对于论文作假问题,计老师担忧地表示“现在作假太多了”。凡是计老师带过的学生,一定都会铭记一条做科研的原则:脚踏实地,严禁作假。计老师强调:对待科研,若有一丝易耗造假的心理,是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果。真实是做科研的第一步,每个实验都必须且应该努力严谨对待;对于实验结果,“求真”是永远的标准,篡改数据,乱套实验现象是不可取的。正是因为计老师在科研上的干劲、坚韧不拔、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才能将无机所改头换面,成为引领化学的先锋;计老师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0多次;代表中国10多次在生物无机化学领域担任秘书长、组委会副主席、国际组委、国际顾委等多种职务;多次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化学或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担任J. Biol. Inorg. Chem., J. Inorg. Biochem. 等国际五种刊物和无机化学学报等国内五种刊物编委和顾问编委。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个人荣誉奖11项;自1978至2009年的33年中,他一直主持广东省化学会的工作,从担任秘书、副秘书长、秘书长、理事长等,促进了广东省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广东省化学会和他本人10多次被中国科协和广东省科协评为“全国学会之星”、“先进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对于化学这一片土地而言,计老师就像是一股穿越荆棘的化学之风,为化学这一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让教育散发桃李芬芳
计老师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科研者,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者,培养了大批的科技型人才。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上,已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等10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化学院的无机化学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1975年,计老师被中山大学引进,开始了教育培养人才之路。文革后的化学系,缺乏师资力量,计老师便主动承担了三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一个学期同时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上过计老师的课的学生,无不为计老师负责、耐心、渊博的教育精神所感染,即使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计老师的课上也会挺直腰杆认真听课。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计老师便是这样一名以身作则的好老师。1994年由计老师负责的本科生无机化学课程,被列为“广东省重点课程”、1998年起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2005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项目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时,即使那时候计老师已是年逾花甲,却仍然以身作则,每天早起到实验室做实验,指导实验室的研究生;对于即将发表论文的学生,计老师会耐心、细心地给予指导,一字一句检查学生的论文,做好批注。
言传身教,计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成功的科研者。先后培养的100余名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各有成就,获得了“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等一系列奖项,几乎都是国家社会急需的科技人才,在高校或研究部门等单位从事新兴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继续为无机化学做贡献。计老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项目,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国家教委国际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生物无机化学导论》获教育部(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0多年来,该书以被国内几十所高等学校作为教材,现已出版了第三版(2013年第四次印刷)。作为一名老师,计老师为化学领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让教育散发桃李芬芳。然而,在学生的眼里,计老师不仅是一名好导师,更是一名“父亲”。他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女,在学习上给予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帮助。逢年过节时,常常请实验室中没机会回家的学生吃上一顿家常菜。如今,计老师桃李满天下,无论工作多繁忙,仍会与在各个地方工作的学生保持联系,为他们排解工作生活上的烦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教书育人这片天空上,计老师给了一个又一个学生飞翔梦想的翅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003年,计老师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名院士,采访有很多,上报纸的机会也会有很多,但是,不张扬,顺其自然,宁静低调的性格让计老师从成为院士到今天,真正接受采访和登报纸的次数几乎很少。刚成为院士时,必须接受采访,在报纸上也只是低调的一小段而已。之后面对外界一次又一次的采访要求,计老师都委婉拒绝。谈到申请院士的过程,计老师坦然平静地表示没有想到会评上院士。六次申请院士,前五次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却出乎意料未评上,之后计老师打算激流勇退。他认为只要努力过,认真付出了,就无愧于心了。然而,2003年,在学校领导一再要求与其他前辈的支持下,计老师才再一次提交院士的评选申请,最终成功评上了院士。
院士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住豪宅?请保姆?小车接送?……在计老师身上,这些都是浮云。计老师虽然已经79岁了,儿子在国外,家里只有他和他夫人,但是计老师仍然坚持三餐自己煮,家里不请保姆,婉拒学校为他配车。计老师一般出门都是搭地铁或坐公共汽车,这样方便又环保。谈到家务事,他还调侃了一句“多做家务事,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呢”。在计老师身上,看到的永远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态度,好像他仅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而不是集千万关注和功成名就的院士。
心存感激,情系中大
取得了今天如此大的成就,当问到计老师最想感谢的是谁,计老师毫不犹豫回答“首先第一个是感谢党。”这个回答并不像今天的许多政府官员一样只是讲空话,走形式,而是“真心实意的感谢党。”对于经历过解放和文革时期艰苦磨难的计老师,一直强调要感谢党和国家,认为没有解放就没有今天的自己。自从1975年计老师被中山大学引进后,便开始了与中大剪不断的缘分,1978年被选为校内第一批重点培养教师,中大已经成为计老师人生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计老师进入中大38年中,中山大学历届各级党政领导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解决很多具体困难。中山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即使不是中大毕业,也没有后台,但是他在中大备受关怀,计老师认为这源于中大的包容性,也是中大最吸引人的地方。计老师表示这次接受采访就是希望在他古稀之年,能够为中大以及学生做些事,传授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学习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计老师一直认为: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包容性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中大能够成为顶级大学的优势,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当谈到对中山大学的祝愿,计老师由衷地希望“中山大学不单是能够成为有名的大学,更是像哈佛大学一样成为全世界一流大学。”
一路走到现在,无论是生活还是科研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计老师依然挺直生命的脊梁,真正诠释了化学人的真本色:简朴,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心存感激,宽宏包容,淡泊宁静……